EBSD 的發(fā)展大致經(jīng)歷了以下五個階段:
一是 20 世紀 70 年代,Venables 等在掃描電鏡下觀察到背散射電子衍射菊池帶,即所謂的高腳菊池帶。這個發(fā)現(xiàn)開創(chuàng)了新的取向結構分析技術,當時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它能發(fā)展到什么程度。
二是 20 世紀 80~90 年代,Dingley 及 Hjelen 等人在英國和挪威開發(fā)出能用計算機標定取向的 EBSD 設備,并成功將 EBSD 技術商品化。
三是 20 世紀 90 年代初在人工手動確定菊池帶的基礎上,人們先后成功研究出自動計算取向、有效圖像處理以及自動逐點掃描技術來確定菊池帶位置和類型。
四是 90 年代后期,能譜分析與 EBSD 分析的有效結合集成化,使相鑒定更加有效和準確。五是原位分析技術,指 SEM 中的原位加熱、原位加力、FIB 原位切割從而進一步實現(xiàn) 3D-OIM。